当前位置:首页 > 抖音 > 正文

免费刷10000名片赞网站(免费获取名片赞10000)

  • 抖音
  • 2024-04-11 17:18:06
  • 23
摘要: 每天读一篇美文 浸润思想 让眼界无边界◆ 王祥奎,七十年代中生于青海,现为青海省作家协会、青海电视电影协会、青海散文报告学会会员...

每天读一篇美文 浸润思想 让眼界无边界

◆ 王祥奎,七十年代中生于青海,现为青海省作家协会、青海电视电影协会、青海散文报告学会会员,青海省花儿研究协会理事,青海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西宁画院顾问,西宁市城东区政协文史资料专员。散文诗词、报告文学散见于《诗词月刊》《作家选刊》《人民政协》《青海日报》《青海湖》《雪莲》等报刊。

“……互助的山呀互助的水,互助的人民情义真!纯朴的民风善良的人,难忘嘛不过故乡情!十字的当街鼓楼是魂四角上传来风铃声!酥油的糌粑酸奶儿纯,青稞儿美酒敬客人!民俗的文化土族的园……”每每打开抖音,一首红遍河湟谷地的《赞互助》感动着四方游客。

一时间,《赞互助》成为青年花儿歌手靳永芳的代名词,虽然很多花儿歌手也翻唱过《赞互助》,但无人撼动靳永芳带给民众情真意切的舞台形象,亦无人取代。

那么,出生于1997年的靳永芳在“花儿”的王国里,她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众人的心中并获得观众喜爱的这一顶桂冠的呢?带着一年多的远观和谛听的经验,于2022年金秋十月在位于西宁人民公园东侧的东湖别墅聆听了靳永芳的“花儿”之路,这使笔者对靳永芳一角以及她的“花儿”情结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由衷地认为,她是宣传互助的一张金名片。

“千山么万水者都有名,说起名,名不过青海的昆仑。百花么齐放总有个根,说起根,青海是花儿的总根。”“‘花儿’是青海人的天籁之音,‘花儿’是青海人精神的诗歌……”不知是源于先天的禀赋和爱好,还是自幼迷恋于花儿的芬芳和魅力,作为土生土长互助人的靳永芳,自小对“花儿”有着执著的追求。在她的记忆深处,最初听“花儿”就是在上小学时,放学后坐在客厅的小凳子上听花儿歌碟——

黄菊花开成了狮子头,白菊花开成了绣球;抓住花儿嫑丢手,狮娃儿要滚个绣球。

那时,刚懂事的她单知道那高亢、悠扬、婉转、凄凉的曲调叫“少年”,而且“少年”深深地打动着她幼小的心灵。渐渐地,渐渐地,她也喜欢上了乡野称之为野曲的“少年”。

祁连山下好风光。在彩虹的故乡,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给了土乡青年男女们无尽的欢乐和向往。在山野间,只要麦浪起伏、牛羊撒欢的地方,便会时常飘荡着花儿悠扬的歌声。

在此后的日子里,年幼的靳永芳就偷偷地跟着花儿歌碟学唱。刚学唱“花儿”的那段日子里,靳永芳只是觉得好听、好玩,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作为花儿爱好者的母亲,在拔草的间隙里,常常放开喉咙与村里的妇女们漫上几首花儿,每当听到田间地头飘荡的绸缎般清脆的“花儿”时,小小的靳永芳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好奇。

在年幼的靳永芳好奇的眼睛里,母亲们的每一句唱词都是那么亲切感人,那么富有魅力。虽然,当时她并不完全懂得歌词所表达的含义,但那悠扬委婉的“花儿”,犹如从泉眼里奔涌而出的溪流,叮叮咚咚地叩响着童真稚嫩的心扉。

在靳永芳的记忆深处,每当五六月份,在彩虹的故乡,满山遍野碧绿的麦田里像花朵一般点缀其间的,除了姑娘媳妇们遮阳挡雨的太阳伞下,还有与这烈日下劳作同样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唱“花儿”。

一般来讲,下地劳动是辛苦的,而西北农村的妇女们并不这样看,艳阳高照,田野碧绿,杨柳依依,渠水淙淙……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日子,在黄土高原并不是很多的,长期处在村庄或家里的劳动妇女一旦走向田野,心儿也随之豁亮起来。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凝重,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回忆全在这个季节变成一首首优美动人的“花儿”,在蓝天白云间久久地回荡……

就如明代诗人高洪在《古鄯行吟》中所写: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回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

在花红柳绿的五六月,是靳永芳最喜欢的季节,因为在这个季节,她可以在田野里享受拔草劳作的姑娘媳妇们精妙绝伦的“花儿”。不知不觉中,年仅十一二岁的靳永芳在长辈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好花儿令》《尕连手令》《黄花姐令》等许多花儿曲令及青海民间小调,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花儿即兴填词技巧,为她后来的花儿演唱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段时间,“花儿”一度成为她业余时间生活里填补寂寞的重要乡土教材。她不仅田野里割草时割草时唱,也在放学路上轻声哼唱。她觉得这是她童年生活中最为有趣的调味品,带给她一种歌唱的乐趣。就如她的父辈一样,靠着“花儿”的滋养一点一点长大,“花儿”给予他们的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家里大人们坚决反对的东西,却是人人都绕不过去的东西。

说起唱“花儿”来,靳永芳的记忆是深刻的。那天,她放学回家,就打开电视,大声地跟着歌碟唱“花儿”,没曾想遭到了父母严厉的批评。

因为在土族人的习俗中,“花儿”是野曲,绝对不能在庄子里、家里唱,否则就犯了大忌。在根深蒂固的世俗中,“花儿”虽然苦役发泄心中的郁闷。而且,在河湟谷地成年人的世界里,男人们看到女人,就会试探性挑逗她们。这时,也会往往引来她们心中的歌声。这种歌声,就像伊甸园里的美果,明知是不能触碰的,但谁都禁不住诱惑。

在一个铁皮一样不能通透的环境里,“花儿”就像透出云层的一缕阳光,总能照亮年轻人甚至老年人的心房。可是,这是一层不能洇湿的窗户纸,这是心灵的秘境,不能肆无忌惮地演唱,于是乎,大人们诱惑着让孩子们唱。常见的情景是,男人们教男孩唱,女人们教女孩唱。从曲调到歌词,大人们的心声完全包容在此,孩子们带着奶声的唱腔更能引起对方的好奇。

这就如河湟民众对花儿的执着那样——“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是这个唱法。”

在河湟谷地,“花儿”永难以名状的诱惑,成为河湟人的一种需要,一种人格追求。“花儿是我救命丹,不唱心像油锅煎。哪怕没有一分钱,不唱花儿心不甘。”这是信徒式的铮铮誓言,这是让人无法抗拒的内心表白。

虽如此,爱好“花儿”的靳永芳并没有放弃对花儿的执著追求。也正因为花儿,使靳永芳的童年生活五彩斑斓,听“花儿”,学“花儿”她最最开心的事儿。

每每走出村庄,到了田间地头,看到左右没有长辈,她就放开喉咙漫上几句“花儿”。这时候的她是自由的,快乐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她可以大胆地爬上山梁,面对大山和田野,放开歌喉尽情歌唱。歌儿诉说着一位爱好“花儿”的土族阿姑的心声,清脆嘹亮的曲令也深深陶醉了在田里干活的人们。

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下,加上声音条件天生,年幼的靳永芳“花儿”的天赋,有时候,在田间地头看着婶婶姐姐们拔草的情景,她就抚腮一曲——

樱桃好吃着树难栽,树根里渗出个水来;心里有话着口难开,“少年”俩问候着你来。

中学毕业后,父母就给靳永芳开了一个“花儿”茶园。在“花儿”茶园里,靳永芳深深地体悟到,一首好的“花儿”,苦役超越民族和代际界限的。一首好的“花儿”,众人翘首以盼。只有在田野里,在花儿会上,在“花儿”茶园里,每个人的心胸才是打开的。

在“花儿”茶园里,“花儿”让靳永芳获得了观察这个世界的另一个坚固的坐标,她隐隐觉得,“花儿”就是流通在各民族人民心头的精神货币,也是堪比唐诗宋词的民间文学。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全新的认识,她有点疯狂地记下了许多朗朗上口的“花儿”及青海民间小调。

在彩虹的故乡长大的靳永芳,就像所有在河湟谷地农村长大的孩子一样,中学一毕业,就跟着父母打拼在“花儿”茶园里。

为了实现“花儿”梦想,靳永芳拜在花儿歌手尹万柏门下。在尹万柏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下,她系统地学会了很多“花儿”调令,如《大眼睛令》《尕三姐令》《红花姐令》《尕阿姐令》《好心肠令》《老爷山令》等,这些浓烈的调令就是河湟谷地乡亲们最喜欢的调令。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她就开始揣摩“花儿”的味道、表现技巧,总觉得个人的唱法还有很大不足。在那段时间里,她就潜心模仿尹万柏、张存秀、杨全旭等著名歌手的唱法,一首首琢磨,一首首比较,直至觉得有点味道方才暗喜。

在此过程中,就像小麦在不动声色重拔节抽穗一样,靳永芳的演唱水平也在潜滋暗长。对此,她不曾感觉。

为了实现“花儿”梦想,靳永芳经历了很多坎坷和风雨,却也乐在其中。直到跟着尹万柏老师参加“互助丹麻花儿会”,她唱了一首直令,竟然引得台下掌声不断,这时,靳永芳才蓦然找到了自信。

在跟尹万柏老师学艺的日子里,靳永芳跟着老师一直忙碌奔波于青海各地的花儿会,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花儿梦想。每年的“互助丹麻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乐都瞿昙寺花儿会”等花儿盛会,皆有靳永芳高亢的花儿激动着省内外的游客……

每次参加演唱,她提前一遍一遍地体味自己参赛歌曲的意蕴,仔细地揣摩歌曲应有的韵味和情绪,所以,但凡听过她演唱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靳永芳的“花儿”能将人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将人的思绪引入那广阔的山川田野,使人如同在蓝天白云下漫步,陶醉于淳朴的情味之中。

根有多深,树就有多高;情有多深,歌就有多长。

随着演唱技巧的日趋娴熟,于2017年以来,靳永芳参加了百姓大舞台、甘肃临夏双城艺术节、湟中区花儿新秀大赛、四川宜宾十二省民歌展演、西北五省第十七届花儿演唱会、南京镇江市第四届山歌会演、内蒙古第六届西部民歌展演等大型很多,皆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靳永芳对“花儿”的执着追求和忘我努力的结果,“花儿”已经深深融入她的生活。

每次参加省内外花儿演唱会时,靳永芳才真正感觉到:白牡丹白着耀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在“花儿”这一艺术的园圃里,自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她更感觉到了园丁对“花儿”的重要。

好景不长,靳永芳和父母开的“花儿”茶园因为经济的萧条而关门。为了生计,父母不远千里,带着两个孩子到格尔木打工。每天在饭馆里忙碌的靳永芳,脑海里时常浮现出故乡亲切的画面:互助美丽的风景,质朴善良的村互助民众,家里的热炕、妈妈的手擀面,掠过耳际的溪流声,甚至村庄里的鸡鸣狗吠,这一切,变得那么的亲切,简直呼之欲出。那时,在格尔木与父母打工的她,一想到彩虹的故乡,总感觉到心头有些什么东西堵在胸口。

“我一天里想你时肝花疼,晚夕里想你着心疼。”千里之外打工生涯,让靳永芳深刻地感觉到,只有“花儿”,只有青海小调是连着故乡的,连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的。无论是旋律,无论是唱词,都是非常亲切的故乡容颜。

在格尔木打工的日子里,怀揣着“花儿”梦的靳永芳心中有一个长长久久的梦想——用“花儿”或青海小调来抒发对彩虹的故乡的热爱。

回到彩虹的故乡,靳永芳在青海作词家鲁占奎先生的引荐下,联系上了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徐文君及作词家冶小磊先生。听了靳永芳想用“花儿”或青海民间小调来表达对彩虹的故乡的挚爱,两位音乐人专门为她量身定制了《赞互助》这首风靡河湟谷地的青海民间小调——

你要是问我哪里的人,我把它唱来你细听!人留的子孙草留的根,土生儿土长互助人!互助的山呀互助的水,互助的人民情义真!……十字的当街鼓楼是魂,四角上传来风铃声!酥油的糌粑酸奶儿纯,青稞儿美酒敬客人!民俗的文化土族的园,轮子秋转在白云间!善良的阿姑好客的汉,安召舞跳出一片天……

《赞互助》一问世,靳永芳就参加了互助春节晚会。在晚会上,靳永芳演唱的《赞互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一下子火遍青海高原。《赞互助》质朴的歌词,淋漓尽致地将互助的风采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最近一两年里宣传互助的金名片。

“九曲的黄河十八道湾,湾套湾,三江源有我的家园;想唱的花儿有万千,随口儿漫,端唱个开放的今天。”在追梦路上,靳永芳用纯净清灵的嗓音演绎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多少次,她素雅而清纯的舞台形象,给人带来扑面的感受;她用纯真的心灵,赞美家乡,赞美生活;她用自己的演唱功力,征服了关注喜爱“花儿”、喜爱青海小调的河湟民众。

“我这几年的成长离不开各种演出和赛事,我觉得每一次演出就像一次大考,我都会认真对待,总结经验……”就是凭借着这种敬业态度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靳永芳的现场演出一次比一次更好,在“花儿”演唱中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步……

◆本期审稿 /编辑: 圣湖雅韵

《作家文学》杂志青海创作基地团队

《现代作家文学》 微刊编辑团队

免费刷10000名片赞网站(免费获取名片赞10000)

【现代作家文学】文学期刊团队

●选稿杂志:【现代作家文学】杂志【 河湟】杂志【作家文学】杂志【荒原春】杂志

●投稿须知:原创首发作品加作者简介。文责自负,自己校对。如15天内未刊发,请自行处理。如有自愿打赏,用于平台维护,部分链接会加广告,补贴手机、网络流量,不理解的请勿投稿。

◆总顾问:李成虎

◆名誉顾问: 王进 胡耀岗 清香 文竹 董守和 依凝 古明川(排名不分先后)

◆总编兼创作基地主任: 程启宏

◆执行主编: 严丽珺

◆副主编兼评论嘉宾: 杨春兰 王瑄 王文琴 雷萍 杨艳萍 胡朝阳 乔宪俊 梅常青 马吉明 任永贵 任剑锋 王祥奎 张维春 庞子麟 邹朝霞 (排名不分先后)

◆特邀摄影师: 王芳

图片文字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提倡原创首发 拒绝抄袭仿写

发表评论